瓦伦达效应什么意思(瓦伦达效应和墨菲定律的区别)

  • 时间:
  • 来源: 网络

瓦伦达效应什么意思: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墨菲定律是指是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

F是一名汽校的教练,非常敬业,所以他的口碑很好,很多学生都愿意做他的学生,并且通过率很高。他说,每次都有在驾校模拟非常顺利却不能通过考试的考生,他们不是因为技术,而生因为太在意结果导致的患得患失的紧张。

所以他不仅教授技术,还帮助学员做心理辅导,结果就是他教授的学生考试通过率更高了。

而有的人,却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过不了自己内心的这一关而需要更多的磨砺。

这种因为患得患失的心态,带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命。

写这个“瓦伦达效应”,感觉内心蛮沉重的,因为它就是一位著名的美国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用生命带给我们的提醒:“瓦伦达效应”。

纠结了好多天还是选择写出来,希望帮助一些小伙伴,在一些重要并且重大的时刻,能够丢弃那些患得患失的名利心,而是接纳可能出现的不完美,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就好。

01

阐述定义

“瓦伦达效应”心理学家把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并且因此而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称作“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效应”得名于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晚年,因为太注重结果的最后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在这之后,这种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表现为患得患失并最终导致一些事与愿违结果的心态,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

02

背景来源

瓦伦达一直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闻名,从未出过事故。深受世人的瞩目与敬爱。

1978年,73岁的瓦伦达决定,最后走一次钢丝作为告别演出,然后宣布退休。

 

他将表演地点选在了波多黎各的海滨城市圣胡安。没想到,以前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的瓦伦达这次却彻底失败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数十米高的钢索上摔了下来,当场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我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但“瓦伦达效应”告诉我们,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化为杀敌万千的利器,反之则可能会摧残自身。

03

案例分析

案例一: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演讲家约翰·琼斯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演讲比赛。这场比赛是迈阿密大学组织的,选手来自全美的名校,赞助公司包括卡耐基学校等培训界名校。

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半决赛的时候,琼斯感到非常紧张。

首先是因为这场比赛对他来说很重要,他希望能借此进入演讲界的圈子中;其次,在经过一系列搏杀后,对手的实力也让他感觉有些胆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琼斯一拿起演讲稿,就感觉心跳加速、喉头痉挛,试讲的时候,他甚至开始大段大段地忘词。

眼看着比赛日期临近,琼斯的状态却越来越差,他几乎就要放弃了。当放弃的念头在脑海中闪过时,琼斯振作起精神,暗暗地告诫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即使最终被淘汰出局,也不能主动放弃!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琼斯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在比赛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奇怪的是,他反倒不紧张了。

最后比赛的时候,没有了心理负担的琼斯完全放开了,他那声情并茂的演讲征服了评委,也让对手佩服有加。随后,他成功地闯进了决赛。

这一次经历,让约翰·琼斯具备了一个演讲家最重要的能力,即从容面对大场面的能力,这为他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案例二:

战国中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下注,则大失水准。

庄子把这称之为“外重者内拙”。

在竞技体育中、在一些重要的考试之中,这种现象很常见,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关键比赛中发挥失常,一些考上在考试中的发挥失常,大多因为过度紧张、太注重结果而患得患失而导致的“华伦达效应”。

04

相关科普

压力心理研究鼻祖汉斯·赛叶医生将压力分为有害的不良压力和有益的良性压力:良性压力能够给人以动力,使人愉快并能有效地帮助人们生活;而不良压力不仅使人感到无助、灰心、失望,还会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瓦伦达效应”就属于这种“不良压力”。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态,并不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从而想办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

良性压力带来的是正面情绪,而后者带来的则是实实在在的负面情绪,会使一个人的精力分散,最终浪费在无用的胡思乱想上。如此一来,又怎么会成功呢?

其实,他们因为太在意而困守于结果,未能明白,与其因患得患失而最终品尝失败的苦果,不如一开始就放手一搏,这样反倒会有成功的可能。

“瓦伦达效应”其实非常简单: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

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都需要深思熟虑(比如,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变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

05

个人见解

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

成功必须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专注于事物本身的态度与规律,专心致志的去做好,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如果你太过于担心失败,就是因为它有失败的可能;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就必然会出错。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墨菲定律”阐释出内涵之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瓦伦达效应呢?

① 专心致志

没有什么比专心致志更有效的办法了。当我们目标明确、万事俱备的情况下,心无旁骛、排除外界各种声音干扰、全身心的去关注当下,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如果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脑子里一直想着成功的喜悦与表扬,或失败后的痛苦与冷眼,那么,这一活动就很难顺利完成。考试前不是专心的学习,而生过多的考虑结果与别人的看法,那么结果肯定是越想考好越考不好,这是多少人经历过的事实。

② 熟能生巧

想取得好的结果,还需要我们的勤学苦练、因为熟能生巧。

中国诗词大会上,击败北大研究生夺冠的当时16岁的武亦姝,主持人董卿都对她频频夸赞。

脱颖而出的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冠军小将孙颖莎、跳水冠军全红婵,还有诸多的每一位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那一个不是千锤百炼、多年坚持的刻苦修炼而来的呢?

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

③ 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心态,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某件事做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一个预测,并且对出现的任何意料之外的结果给予客观冷静的对待。

平常心并非要求大家应对成败都消极对待,而是要求我们用心争取,但是不苛求完美,只要你努力了就能够,关键是要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

很多人在认识平常心的时候会误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平常心就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这些思想观点的集合而已,其实这些思想观念仅仅是平常心的表象而已。

如果你有潜力你就要努力去争取,此时的不争取反而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关键是挣不到的时候别太过于在意自己的成败。

之所以很多人不具备平常心,是因为这些人的心被世俗的名利遮盖住了。平常心就应是一种“常态”,是具备必须修养才可经常持有的,它需要能够时时自省,不丧失自我的真性。

拥有平常心的人就会拥有一颗好的心态,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有积极地思维;会冷静地思考,就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即使有不妥当的地方,也容易通过自我觉察,及时作出调整和改正,不至于对人产生偏见,使自我处于被动局面。

只是把心放在一种平静悠然之中,人的最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现实中的大量事物,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拥有一颗平常心,也许瓦伦达的结果就会改写。